科目名稱 : 教育社會學研究 | 開課班級 : 教研所一A | 學 分 : 2.0 | 授課時數 : 2.0 | 上課時間 : (二)5-6 | 上課教室 : A303 | 授課教師 : 溫明麗 | | | |
|
1.課目概要 | (1)課程簡介:本課程旨在提供學生接觸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及其在教育實務上的意義,俾拓展學生的教育視野,並藉此理論背景知識的充實 ,重新整何以往的經驗和知識,逐漸省思其對教育的價值觀,並更關心社會。 (2)本課程重要性:本課程對於強化研究生分析、思辨與批判能力,無論將理論轉化至實務運用上,或對教育內涵和本質的掌握上均有加深、加廣的作用,更可以幫助學生結合教育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統整教育理論與實務。 (3)本課程之關聯應用:本課程包括社會學的概念、教育社會學的重要思想或學派等,有助於學生在探討教育政策、教育政治學、教育經濟學,乃至於課程與教學或班級經營時有深厚的理論依據和思維的脈絡可尋,有助於學生結合職場之經驗,檢視或建構屬於自己的教育理論,亦有助運用於教育職場上。 |
|
|
2.教學目標 | (1)學習目標 在完成本課程後,同學將可以獲得下列目標: | (A)能讓學生認識教育社會學的重要理論與教育發展的關係。 (B)能培養學生就社會學理論,分析台灣教育的實務。 (C)能幫助學生有能力從學理或思想家的觀點中,檢視自己既有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實務之適切性,並作為自己修正課程與教學之參照。 (D)能喚醒學生重視教育理念對教育的影響層面,並探究教育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落差。 (E)能讓學生透過對教育社會學理論之鑽研,拓展其對教育與社會、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係,進而讓自己份子在職場上能成為轉化型知識份子。 (F)能讓學生因為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更能在理論運用或實務教育活動上,發揮批判與思辨能力。 (G)能養成學生自我批判的習慣,並將之運用於創新教學上。 | (2)學習成果 完成本課程的同學將可以展現下列能力: | (A)具有分析教育社會學理論的能力。 (B)具有批判教育理論與實際活動的能力。 (C)具有將理論轉化至實際教學或教育活動的能力。 (D)具有自我批判教育觀點和建構較合理教育價值觀的能力。 |
|
3.成績評定 | (1)教學型態
| 課堂教學+小組討論 | (2)評量方式
| (A)期末評量 40%
(B)平時表現評量 40%(出缺勤、學習態度、討論與提問等)
(C)作業成果評量 20%(線上作業、口頭或書面報告、實務能力表現等)
|
|
4.課堂要求 | 確實遵守上課時間 禁勿使用手機 共同維護教室整潔與秩序 積極參與課程討論 按時完成課堂指派之練習作業 影印資料時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1)學校相關規定: (A)配合學校點名制度,進行每節課點名。 |
|
1 | 書名 : 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 | 作者 : 陳奎憙審訂,譚光鼎等編(2006)。 出版社 : 臺北市:高等教育。 | 2 | 書名 : Education, Culture, and Power. | 作者 : Jeff Guhin (2014). 出版社 : http://www.yale.edu/ccr/guhin.pdf |
|
1 | 書名 :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 作者 : Giddens, A. (1986). 出版社 : Oxford: Polity | 2 | 書名 : 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 | 作者 : 溫明麗(1995)。 出版社 : 臺北市:師大書苑。 |
|
星期 | 節次 | 分機 | 位置 | E-mail | 二 | 7 | 817 | C棟718 | t04008@tsu.edu.tw | 二 | 8 | 817 | C718 | t04008@tsu.edu.tw |
|
週次與日期 | 內容 | 備註 | 1 106/02/12-106/02/18 | 課程介紹 | 學者簡介理論概要教育學觀點與教育現象分析案例討論批判與反思的自我思想重建 (1)課程說明與介紹 (2)講解教學大綱 (4)登錄臉書與line (5)說明學習評量要求 (6)蒐集相關影片或參訪地點 | 2 106/02/19-106/02/25 | (1) 教育社會學相關資料搜尋 碩博士論文、各流派與思想家簡介 | 利用網路收集教育社會學各思想家的生平(分組進行) | 3 106/02/26-106/03/04 | 1. K. Marx 2. 知識科學與社會學 | (A)講解 (B)報告 (C)討論 (D) 心得分享 | 4 106/03/05-106/03/11 | 和諧理論(有機組織的連帶關係) | 1. E. Durkheim 2. 社會化與自我 | 5 106/03/12-106/03/18 | 社會資本論 | 1. M. Weber 2. 規範、角色、文化、社會 | 6 106/03/19-106/03/25 | 延續現象學的社會互為主體論 |
|